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衡量一所大学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它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根据“新乡学院2008~2012年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科建设现状
(一)基础与优势
我校具有几十年的办学积淀,已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学校目前在校生规模达25702人,设置了20个教学院、系、部,具有本、专科专业87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适用图书110万册,电子图书27万种。
近年来,我校相继制定了《新乡学院引进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出站人员暂行办法》、《新乡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使用管理办法》、《新乡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新乡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新乡学院学术交流管理办法》、《新乡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人才积聚效应明显增强。目前,我校拥有教授58人、副教授275人、中级职称404人;博士学位教师19人、硕士学位教师427人;享受国务院津贴教师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4人。他们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已取得丰富的科研成果。特别是近两年来,我校科研成果又有了较大突破,仅2009年一年,我校发表具有知识产权的学术论文达651篇,其中核心以上论文达到216篇,被SCI、EI、ISTP、CSSCI、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16篇;主编参编专著教材110部;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8项,我校为第一主持单位的157项,省级以上的立项有13项,并实现了“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和“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零的突破。获得各种科研奖励129项,其中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这些成果的获得,标志着我校的教科研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下一步全面启动学科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的学科水平与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学科总体实力较弱,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由于我校属新升本科院校,学科整体水平不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量不强,外源科研经费较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不多,由我校为第一主持单位的国家级项目至今还是空白,高水平学术论文、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偏少,科研特色不够明显,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能力较差,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功能尚未具备。我校教师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2.高层次杰出人才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我校目前只有几位兼职的硕士生导师,没有博士生导师、没有省级特聘教授等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尤其缺乏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3.研究方向缺乏学科层次的规划,不利于学科团队的形成。我校升本前,教师以教学为主,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研究方向缺乏规划,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个人爱好和个人特长自选的研究方向,缺乏学科层次的凝练,不利于学科团队的形成。
4.学科平台尚未全面搭建,难以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工作。目前我校尚无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基地等学科平台,缺少高水平的研究设施,难以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工作。
(三)面临的形势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竞争环境之中,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省内外高校严峻的挑战。高等学校之间在科研人才、重点学科、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
新乡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河南,特别是服务新乡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目前,新乡市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制冷、机械装备等领域已形成特色和优势,在振动装备、起重装备、医用卫材、新型电池等领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这些地方优势为我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寻找社会所需和自己所能的契合点及服务社会的机会点。
二、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夯实基础学科,加强应用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培育优势学科”的学科发展定位,以学科建设统筹规划学校的全局工作,把学科建设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联系起来,凝练学科方向,汇集人才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把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纳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强化科研兴校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研投入,以应用研究为特色,积极推进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协调、持续发展,营造一种和谐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建成一批优势学科、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全面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的原则,优中选优,重点资助。通过分批次、分层次、滚动式的建设方针,凝练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打造科研平台,切实提高我校的学科实力。到2012年,建成3~5个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和实力的“校级重点学科”,初步建成化学化工、生物制药学科群,物理、机械、电子学科群,音乐、艺术、新闻传媒学科群,经济、管理、法律学科群,夯实数学、英语、中文、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形成“人人有学科归属、人人有科研方向”的局面。
2.具体目标
(1)以点带面,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工作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目录,结合我校情况,遴选5~8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进行建设和扶持。启动新乡学院科技创新基金、青年基金,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建成3~5个校级重点学科,5~8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逐步形成文、理、工、管、经、教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10名左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使每一个重点学科具有10人以上的学术团队,学科方向明确,特色鲜明。使更多的学者在地方、行业、专业内的学术地位得到提升,部分学者取得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2)以人为本,加强人才体系建设。结合本学科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建设方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学科带头人引进与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领军作用。通过师资培训工程和引进人才计划,培养和引进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造就高层次领军型人物。到2012年,要达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0~100名;教授80名左右;40岁以下教师硕士比例95%以上;专任教师中硕士比例60%以上。
(3)开放整合,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尊重、关心、聚集、重用人才。对不同学科交叉渗透,开放式整合资源。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队伍。到2012年底,培育出1~3个能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科技创新团队。
(4)多方合作,加强学科平台建设。研究平台建设和其它必要的硬件软件支撑条件是学科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没有一流的学科基地和研究条件,很难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到2012年,学校将把图书馆建成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信息资源中心。同时,通过引资、引项建设综合实验楼和学术交流中心。到2012年,学校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亿元以上,建成2~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含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3~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鼓励院系和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建成8~1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5)重点突破,进行教科研成果建设。根据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选择1~2个重点研究领域,明确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力争重点突破,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到2012年,争取国家级(含教育部)科研项目1~2项,地方重大科研项目2~3项,争取在跨学科、跨地区、跨高校的高水平项目上有较大突破,纵横向科研经费有显著增加。同时,在教研立项、教学成果奖、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广泛交流,加强学术环境建设。鼓励广大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国内外具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和科研合作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提倡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提供开展学术活动的条件。到2012年,达到学科内每周有学术研讨会,校园内每周有学术报告,各院、系、部积极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形成人才干事业、创事业、发展事业的良好学术氛围。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学校、院(系、部)学科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在学科建设期内,严格按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考核,全校实施动态考核,择优、竞争、滚动式管理。学科带头人与校长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学术带头人与主管校长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责权利分明,保证学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全面整合学科梯队
鼓励开门办学,广纳贤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全面整合学科梯队,重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在校内外、乃至国内外整合资源,形成以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以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创新型学术团队。同时,通过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培养青年人才,使学科梯队结构更加合理。
(三)加大人才聚集效应
根据学科梯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通过提供必要的科研平台和优惠的工作生活待遇,加大我校的人才聚集效应,适时补充各类急需人才、大师级人才,为提升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配备人才基础。
(四)集中力量建设平台
在科研平台建设,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的统筹安排与配套方面,充分考虑本学科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选准方向,重点投入,建设具有特色的研究型实验室或学科基地,为承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造学科平台。
(五)科学规划鼓励产出
在科研项目与成果申报方面,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的前期规划工作。以申报校、市级科研项目为基础,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密切联系科学研究与学科方向的相关性。做好校内科研项目的申报与资助工作,发挥校内科研项目的培育作用,使那些选题好、水平高的课题通过学校资助成功地培育为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采取重大措施激励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涌现,进一步落实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的匹配和资助政策,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为取得更多的高水平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六)加强交流与合作
继续加大合作交流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名牌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在目前已聘任32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我校兼职教授的基础上,到2012年,达到40名左右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合作伙伴。同时,派我校骨干教师外出进行考察与合作研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我校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深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共建一批创新合作基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充实我校的学科实力。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校学术委员会对学科建设总体规划进行指导,对各项具体措施的实施进行协调;科研处对学科建设进行管理工作;各院系成立以院系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围绕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本院系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二)制度保障
制订《新乡学院重点建设学科遴选与管理暂行办法》、《新乡学院学科(学术)带头人遴选与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对学科建设设立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在学科建设期内,严格按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考核,建立自我完善的评估机制。全校实施动态考核,择优、竞争、滚动式管理。
(三)经费保障
被遴选为校级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将拨付专项建设经费进行资助,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三年内,学校拨付经费额分别为1000万元,具体使用计划由学科点负责人提出方案,经院系签字后报学校审批。仪器设备的采购执行学校有关规定。学科建设资助经费实行动态管理,每年以院系为单位汇报各学科经费使用情况并写出工作总结,经校学术委员会评议或评估后,根据学科建设成绩决定下一年度经费的拨款额度或是否暂停资助。